close

今天在網路瀏覽到這讓人很生氣

錯...是讓神也很生氣的一則消息

已下的文章請大家踴躍分享給周邊的所有人

還給蘭嶼島上居民一個健康島嶼

 

 

[開箱] 核廢料之奇幻旅程與蘭嶼輻射外洩始末

untitled 

直接說結論。一、蘭嶼核廢料貯存場確實有放射性物質外洩,這個台電也承認,但他們說放射性物質外洩是「檢整作業」造成,而測量到的人工核種低於法定標準,所以就算外洩也都符合安全標準。二、檢整是個黑盒子,缺乏民間監督,原能會介入空間也有限。

對於台電說法,有些蘭嶼人無法認同。蘭嶼部落文化基金會執行長斛古就說,總之外洩是事實,而所謂安全標準是他們自己訂的,雖然犯規了但合乎自己訂出來的標準,這又如何?

「我們是受害者,要證明他不安全還得要我們自己舉證,這等同是被強暴的人還要自己找證據一樣。」斛古說,「反正他就是不能外洩,不能被檢出。」

「反正就是不能外洩」?台電辦得到嗎?答案幾乎是否定的。本文的目的,就是要用簡單明瞭的方式,告訴你蘭嶼貯存場幹嘛要檢整、什麼是檢整,以及哪些檢整環節會造成放射性物質外洩。

 

幹嘛要檢整?

 

蘭嶼核廢料貯存場的成立目的,是要「暫時放一下」低放射性核廢料,等一切就緒,就要把核廢料桶拿去公海海溝裡面丟掉,也就是「海拋」。台電公司把低放射性輻射廢棄物濃縮、固化後,裝進一般的55加侖鐵桶,這些鐵桶容易鏽蝕,對於放射線的屏蔽效果也很爛。他們的思維是 – 反正都是要丟掉,幹嘛要用又貴又重的鉛桶來裝?

不過咧,1991年的時候,國際社會開始禁止將核廢料海拋,1996年時更透過《倫敦公約》的修訂,進一步限縮可海拋項目,所以這些本來被裝在輕便垃圾袋裡的核廢料,就一直被放在蘭嶼的垃圾桶裡了。從1982年5月~1996年4月,台灣一共丟了97,672桶核廢料。

EDD_1239 

好,核廢料桶很陽春,那麼放核廢料桶的地方呢?你看照片就知道,那個一排一排綠綠的,就是裝核廢料桶的壕溝,綠色的則是大鐵蓋。壕溝總數約23座,有長有短,也有分單雙列,所以每壕溝放了多少桶核廢料不一定。

壕溝的深度是地下3米,地上1米5,外圍材質由鋼筋混凝土構成,厚度35公分左右,上蓋則是許多片重約5~10噸的鋼筋混凝土板。台電將核廢料桶放進壕溝中,堆成3層,然後把蓋子蓋上,從1982年輸入第一批核廢料到現在,剛好30年。

好,所以畫面大概就是這樣的。經過濃縮、水泥(或樹脂)固化的核廢料,被裝在10萬桶鐵桶裡,他們坐船抵達蘭嶼的海邊的貯存場,然後被放進淺淺的水泥壕溝中,最後鐵蓋被蓋起來。

由於核廢料場的儲存裝置、空間如此「精簡」,海風吹啊吹把一些濕氣、鹽分吹進壕溝中,加上壕溝難免有些漏水,所以這10萬桶核廢料發生了嚴重的鏽蝕、破裂現象。

1996年,原能會跟台電說,那10萬桶核廢料看起來很不妙,鐵桶破裂會讓核廢料粉塵容易飄散,以後破桶子也不容易搬家,於是要求台電對核廢料進行全面性的「檢查整理」。2007年11月26日,拖了11年,台電總算開始「檢整」了。

 

檢整如何造成輻射物外洩?

 

簡單講,所謂的檢整就是把壕溝裡的核廢料桶,分階段拿出來做盤點、分類,順便把壕溝打掃乾淨,最後再把整理完的核廢料桶給放回去。真要細講的話有點複雜,大略流程大家看影片就知道

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BUymXl2xBxE#t=100s

 

 

台電將蘭嶼的檢整作業發包給永樂公司來做,一名離職的永樂員工告訴我說,檢整作業的前期,所有把核廢料桶從壕溝中取出的作業,都要靠「取出單元」和人工合併來做,進度很慢,核廢料桶露天的時間比較長。

所謂的取出單元,就是一個笨重的會走路的房子。當工人用40噸吊車把蓋子打開後,取出單元才會慢慢「走」過去把壕溝給蓋住,所以露天時間可能會維持30~60分鐘。在這段時間內,你能想像壕溝內的放射性粉塵有多麼快活嗎?

由於「取出單元」太笨重,而且夾具取桶有困難,講白了就是設計錯誤很難用,所以原能會後來核准永樂在那邊多蓋兩大兩小的「遮蔽物」,用來取代「取出單元」的功能。遮蔽物其實和取出單元大同小異,差別是它作業比較快,可以縮減露天開蓋的時間,重點是取桶也比較快。

不管是取出單元還是遮蔽物,反正他們遮住開放的壕溝之後,緊接著進行的就是取桶和分類作業,這會造成壕溝內的粉塵大量被擾動,也容易讓放射性物質飄散。原能會放射性物料管制局第二組組長鄭維申說,物管局很早就預料鈷60很容易在檢整時外洩,所以要求取出單元和遮蔽物都要做負壓,藉此抑制粉塵外洩。

有關取出單元、遮蔽物的負壓做得怎麼樣,我實在懶得吐槽了,大家直接看照片就好,如果這種遮蔽方式真的有辦法做負壓,我看同花也打得贏Full House了…

2 

工人在壕溝中搬運核廢料桶,一旁連基本遮蔽都沒有落實,遑論負壓隔離?

 

 

 

 

3 

反核團體日前公布的「破裂」桶,有些早已破到連桶子都找不到了,工人進入壕溝中進行取出作業時,很容易造成輻射粉塵外漏。但池國泰說,這其實只是最嚴重的少數桶,並非全部破裂桶都這麼嚴重。

 

 

 

回到取出、分類作業的環節。檢整作業會將核廢料桶依保存狀態分為四大類,分別是第一類「完整」、第二類「輕度鏽蝕」、第三類「輕微破損」、第四類「破碎」。首先,所謂的第一類總共只有380桶,佔總數的0.4%不到。第二類有3萬多桶,是次多的種類,分類依據是「有生鏽但沒破洞」。

「輕微破損」桶的分類標準就有點模糊了,因為破一個洞和破一百個洞都會被歸在第三類,我想輕不輕微見仁見智,似乎只要他沒有「破碎」,也就是整桶像是被化骨棉掌打到一樣,都會被丟到這一類。

根據永樂公司提供的資料顯示,他們經手的輕微破損桶總數達59,263桶,超過經手總數的60%。由於我們無法取得非永樂公司經手的核廢料資料,但從這分類比例算起來,如果「預檢整」的6千多桶中,同樣有6成屬於第三類,那麼這類型的最後總數絕對超過6萬桶。

至於最後一類的「破碎」桶,我想大家看照片就知道是什麼意思;永樂公司經手的破碎桶總數共2124桶,台電公司說這個只佔總數的2%,比例很低,不過如果很多破損很嚴重,卻沒有解體的核廢料桶也被算到這一類,比例絕對會高於2%才對。話說這其實不是重點,反正他怎麼樣都比0.4%要高出5倍以上。

4 

嚴重破損的核廢料桶,也只會被判定為「輕微破損」

 

 

 

 

5  

嚴重破損的桶身,裡面的固化水泥都露出了

 

 

 

 

總之呢,上述的四類核廢料桶會在取出作業時順便被分類。第一、三類會被載到「暫存區」放著,基本上沒什麼處理,但第三類會被裝進鍍鋅鋼版做成的櫃子裡存放。至於第二、四類會被送到「處理中心」,第二類反正就補補漆,第四類比較麻煩,要整個破碎之後再重新固化、裝桶,處理完後可能一桶會變成三桶,所以檢整作業程序結束後,蘭嶼貯存場的核廢料桶數才會變多。檢整結束後,蘭嶼的核廢料從97,672桶,變成100,277桶。

好,回到正題。不管核廢料桶被分到哪一類,總之他們被吊離壕溝後,都是要經由卡車送到暫存區或處理中心,這個卡車會沾到非常多的放射性粉塵,然後持續在園區中趴趴走。請注意,蘭嶼貯存場就蓋在海邊,雖然卡車依規定不能離開園區,但海風一吹,附著在車上的粉塵就還會隨海風四散。

鄭維申說:「車子去接桶子,出來還是會有很低微的粉塵…很低的量我們的機器是測不到的,但累積久了就測得到。」鄭維申這裡所說的「累積久了就測得到」,是指在在貯存場外,累積在底泥、岸沙、石苔、海藻、芒草上測出來的鈷60。

被送到暫存區、處理中心的核廢料桶,會視分類而定做出不同處置,大體上跟前面講的處理方式一樣,這個環節不是本文重點,以後有機會再解釋。

壕溝中的核廢料桶被清空後,工人就會開始清理30年沒打掃過的壕溝,把許多遺落的放射性粉塵給清乾淨,順便巡視一下壕溝有沒有破損、漏水之類的問題。在這個環節,同樣地,粉塵也很容易飄散到壕溝外。

最後,所有處理完的核廢料桶都會被送回壕溝中,這個階段被稱為「回儲」,很可能會花上一天的時間,而且全部是露天作業。鄭維申說,回儲作業早上大概會花上3小時,下午則約2小時,中午休息時會蓋上雨布防水。

根據鄭維申和蘭嶼貯存場經理池國泰的說法,回儲作業因為核廢料桶已經沒有粉塵,所以露天是OK的,不過你知道的,為了避免同花打得過Full House的情況發生,我還是傾向把這一整天的露天時間,列入輻射外洩的風險時段。

 

輻防衣不防輻射,就跟松露巧克力其實也沒有松露一樣?

 

附帶一提,在回儲作業時,幾乎所有工人都沒有穿幅防衣,甚至下壕溝的工人也一樣。根據台電與原能會物管局的說法,當年只要劑量在2R,也就是200毫西弗以下的低放射性核廢料,都可以送到蘭嶼,而200mSv這限制,其實是運送標準上限,海拋是沒有限制值的。

池國泰說,當初送進來的每桶核廢料放射性不一,從最高200mSv到只有幾百μSv都有,而即便當年有200mSv,經過15~30年的衰變後,現在最高也只剩10~20mSv。他強調,現在蘭嶼核廢料的放射性落差總之很大,從十幾mSv到100多μSv都有。

「防護衣不是防輻射,大家都誤會說演電影,要穿黃衣服才可以,你要接觸廢料桶,才要穿,那個是防粉塵,沒有防照射。」池國泰說,所有回儲的廢料桶最後都要經過擦拭檢查,沒有粉塵才可回儲,所以回儲作業時無須穿戴輻防衣。

那麼,放射線呢?這幾百桶核廢料中,還是有些放射性高達10mSv以上,這樣丟著卯起來對工人照射是OK的嗎?針對這點,池國泰說,每個工人身上都有戴配章,如果被照射達每日工作上限,那離開現場就可以了。

寫到這裡,萬一你前面其實都沒有認真看,那也沒關係,我們來總整理一下好了。簡言之,按照台電之前的檢整流程,造成放射性粉塵外洩的環節有一、露天開蓋;二、取出作業未落實負壓隔離;三、卡車散佈粉塵;四、清掃作業造成粉塵外溢;五、露天回儲。

6  

回儲作業時,工人都沒有穿輻防衣。台電和物管局都說,安啦,這個沒有粉塵沒關係。至於輻射照射問題,台電則說,反正工人照射警戒值到了離開就好。一名離職的永樂員工則批評,現場作業員工幾乎全是達悟族人,台電人自己不幹這事,長期照射輻射線,恐怕對未來達悟族傳承有影響。(圖片取自台電簡報)

 

 

 

 

7  

三類桶回儲作業,員工就算下壕溝也不穿輻防衣、不袋口罩,台電說,核廢桶都被放進櫃子裡了,沒有粉塵沒關係。至於有些人疑似連輻射感應佩章也沒戴?台電說,他們可能是放口袋裡。

 

 

檢整安全靠台電自己把關?

 

也許有人問,台電檢整作業自己搞,弄到放射性粉塵都外洩(而且他們也沒有要否認或害羞的意思),搞得蘭嶼達悟族人心惶惶,過程中原能會都不用出來管一下,或是監督的嗎?

對於這點,原能會放射性物料管制局副局長邵耀祖解釋,原能會針對蘭嶼核廢料貯存場檢整作業,有所謂的月檢、年檢、專案檢查,不過他坦言:「基本上我們人不在時,都看相關作業記錄。我們不是作QC(品管),而是作品保檢查,我們也會有以記錄為主,現場檢查為輔。」

邵耀祖表示,檢整作業安全把關,其實最主要依靠的,還是台電的自主管理,原能會只能看台電有沒有按照承諾去做。而台電的自主管理程序是這樣的,第一道是包商自己監工,第二道是貯存場人員監管,第三道是台電後端處的人不定時監管,第四道是台電核安處抽查,在這之後,才是原能會的「品保檢查」,確認台電有沒有照承諾走。

發現了嗎?所有把關程序幾乎都是台電自己來,原能會只能「以記錄為主,現場為輔」,看看台電有沒有照承諾去做。這樣的檢整流程,即便台電宣稱外洩值低於「法定警戒值1/20」,還是很讓人難以心安。

蘭嶼貯存場宣稱檢整作業以後每3~5年都會做一次,而且他們更坦言搬遷時也會造成外洩。我在採訪過程中,發現原能會物管局的人,其實對於部分檢整細節不是很有把握,有些疑問得先查資料才能回答我(當然,謹慎是好事),這在某種程度上透露出一個訊息,那就是檢整安不安全、承諾有沒有被徹底落實,其實一切都要看台電自己的良心,原能會作為監督者角色,其實介入的程度很有限。

另外,針對爭議重重的核四,政府弄了個安全監督小組去督它,這小組有多少具體成效先不管,至少民間團體比較有施力的空間,但為什麼核廢料貯存場卻像是個黑洞一樣?(真的是黑洞也就算了,至少不會有輻射外洩)

看完這篇落落長的「核廢料開箱文」,不曉得你對以後每三、五年就要來一次的核廢料檢整作業能放多少心?

對了,台電宣稱這次檢整作業「微量外釋」的放射線,遠低於法規警戒值的1/20,所以蘭嶼人大可以不用那麼緊張。下一篇文章,我們就來探討台電這種隨時都會有輻射「外釋」的檢整作業,對於蘭嶼到底有何影響。

(以上文章完整引用於:公視新聞議題中心[開箱] 核廢料之奇幻旅程與蘭嶼輻射外洩始末)

 

 

 

我不是蘭嶼人

也不是環保激進份子

只因為我熱愛那塊島嶼

我沒有很遠大的志向

只希望台電敢做敢當..不管是政治因素還是個人決定

都請全面退出蘭嶼

還給島上居民一個安全的生活環境

堅決反對你們無賴的"土地續約"

核電不是我們主要的用電來源...現在不是以後也不會是

 

 

 

這文章

我想說的只是想呈現一件一直持續發生在我們國家的事情

2012.2.20...蘭嶼人發動反核抗爭

台灣派了數百名警察前往鎮壓

在台灣卻是一件新聞都沒有報導

全天候的"林來瘋"

他個人的努力是值得所有人學習.值得為他喝采...而不是藉他事蹟.讓自己(指台灣)沾光

試問你對他人付出過什麼吧

 

 

 

蘭嶼是我們國家的一部分

請大家一起重視這議題

不要因為不發生在台灣本島...不發生在你我家隔壁而忽略它的嚴重性

這議題的嚴肅性

也歡迎大家有興趣的或感興趣的可以一起分享討論Fi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漂亮小姐 的頭像
    漂亮小姐

    coffee & travels

    漂亮小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